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在這個部落格上撰寫文章


沒有一定非怎樣不可的規則,只要找出合適的方式就好...


由於這個部落格內的文章是由參與資訊科技趨勢分析課程的大家一起來撰寫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對文章的撰寫方式有一些共識。但是也希望這些共識是經由個人或小組在課程進行中,由實踐而思考出來的方法,經過大家討論後慢慢形成共識。然而一開始一定要有一些原則,才不會漫無目的。我在這裡拋磚引玉,提出一些簡單的原則,大家可以先作為參考,在實際的撰寫過程中,我們可以在覺得不合理或是有更好的方式時,提出討論,然後決定是否修正。
  1. 每一個主題由三位同學(視實際修課人數決定)組成編纂小組共同撰寫。
  2. 每一個主題的編纂時間期限為課堂進度結束後的四週內,但期末前幾週的主題期限則以最後一次上課的時間為限。
  3. 進行撰寫時須先擬出編纂計畫。計畫中包含資料蒐集、分析、整合和呈現各階段的時程與負責人員、資料蒐集範圍及各階段評估方式。
  4. 在進行編纂前,各小組請先就編纂計畫在課堂上提出說明並討論,聽聽其他人的建議。
  5. 撰寫完後,再根據撰寫出來的部落格文章,進行課堂簡報。
  6. 每位同學需要共同合作撰寫多個不同的主題。選擇主題時,盡量挑選差異較大的主題。每次的合作對象,也請尋找不同的同學。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科幻電影的預測

電腦公司的科幻電影預言

許多電腦公司為了行銷它們的品牌,拍攝了許多概念性產品的短片。這些短片在推出的當時,對外界而言是相當接近於科幻電影的,但由於是根據實驗室內正在進行的研究來拍攝的,在相隔多年後,可以看到這些概念都已夢想成真或者接近成功的一天。

以下是Apple Inc.於1987年推出的一個概念性廣告-- Knowledge Navigator。



在這部影片中,Knowledge Navigator有條不紊地幫主人安排行程、聯繫親友以及搜尋工作上所需的資料。使用者透過螢幕觸控及語音將指令輸入電腦中,電腦能夠辨認及理解使用者的口語幫他處理相當多的工作。以事後的眼光看來,這部短片已經成功地預言了資訊科技與通訊科技的整合,人們可以運用資訊網路來進行電信傳播,然而這部影片還沒有將行動通訊加入到對未來的想像中,所以當使用者沒有攜帶Knowledge Navigator而有來電時,便只能透過留言。
這部影片另一個較保守的設定是:在這短片中Knowledge Navogator還是較為被動,依據使用者預先或當場設定的指定來工作,用隱喻來說跟使用者的關係是管家和主人,而不是生活與工作上的夥伴。而且除了電腦與電信的整合外,也並沒有看到電腦更進一步地和其他生活上的用品結合。

另一段影片是由Sun Micro System於1993年推出的宣傳影片。



在Sun Micro的Starfire中描述了一種新的桌面技術,整部的電腦取代了辦公桌上的各種事務用具,電腦不僅可以顯示3D建模的計算結果,提供視訊通信,甚至可以掃描資料,即時擷取所需資料。在這裡我們也看到了不同以往只有點擊和拖曳兩種方式的觸控輸入,在這裡手勢更加豐富:使用者可以用類似搨印的方式將資料掃描到電腦,使用者也可以將不要的資料,動手將其「揮除」。這些跟最近的多點觸控式螢幕有異曲同攻之妙。





最成功的科技預測許多來自於偉大的科幻小說或電影。


相對於電腦公司對未來的保守預言,經典科幻電影有著極為天馬行空但又在日後逐一被電腦科技實踐的預言。下面的列表是由美國電影協會票選的十大科幻電影(來源)。
  1.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2. 星際大戰(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 1977
  3. 外星人(E.T. - THE EXTRA TERRESTRIAL) 1982
  4. 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1
  5. 地球末日記(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1951
  6.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
  7. 異形(ALIEN) 1979
  8. 魔鬼終結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1991
  9. 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56
  10. 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 1985
其中排名第一名的2001太空漫遊是由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導演,另有原著小說由亞瑟‧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所著。相關的介紹可以參閱維基百科上的相關條目。
2001太空漫遊令人矚目的地方不僅是在於原著小說及電影上的成就,例如它開頭與結尾的地方使用了大段的無聲響片段,電影中運用了「查拉圖斯特如是說」與「藍色多瑙河」等古典樂做為配樂(有關於2001太空漫遊的配樂,Loyalwise Ye的這篇文章寫得非常好。),與資通訊科技最有關的是關於電腦的「智慧這裡所說的智慧並非是一般在電腦科技上所談到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而是wisdom,也就是The quality of having experience, knowledge, and good judgment。電影中的電腦名為HAL 9000,它是設計來當太空人進入冬眠狀態時,維持太空旅行的一切事務。當然在這部電影中,HAL具有規則性判斷的能力,並且如大多數的科幻電影中的電腦也能夠用人類的語言跟人類進行溝通,然而除此之外,HAL 9000多了像是許多人類對於生命的需求與感受由於設計者的要求,讓HAL 9000不能對太空人明言此行的任務,而使太空人對它產生猜疑,HAL 9000也為了自保開始殺害太空人這些終於使得太空人決定拆除HAL 9000就電腦而言,這就是結束它的生命。電腦在這部電影中不僅只是個人類在太空旅行的工具,也是與人類共同完成任務的夥伴,甚至最後是跟人類競爭生存的對手。HAL 9000會對自己的生命感到珍惜,這樣的表現與目前電腦科學界正在興起的情感計算(affective computing)目標是一致的。如果對情感計算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MIT Media Lab的Affective Computing Group所做的簡介

下面這段影片便是2001太空漫遊中太空人將拆除HAL 9000的片段:


最後,呈現給各位一段我非常喜歡的電影片段「Electric Dreams」:



在這段影片中,人與電腦的合奏如此的契合,直令人渾然忘我。當有一天可以碰到一位工作或生活上的同伴,不管它是電腦或人,能夠幫助我們在工作上發揮創意、解決困難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品質,可說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也。